唐玄宗时期,因有高仙芝等英勇善战的各少数民族战将辅佐,大唐政权对西域诸国施加政治手段,或军事力量,经营有方,诸国内附,一时间唐朝西门巩固。在论述高仙芝事迹的同时,不可不提及曾与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大唐边将。比如蒲州猗氏人封常清。
安史之乱中,封常清率六万人守洛阳只守了六天,而张巡近七千人守睢阳面对十几万人围剿却守了几年。问题来了,封常清真的不如张巡吗?
我们先来看看封常清。
【资料图】
这位出生于蒲州猗氏(山西猗县一带),却成长于西域的大唐战将,有着曲折的人生路。
封常清自幼失去双亲,只能与外祖父相依为命。“常清少孤贫,细瘦颇目,一足颇短。自幼随父读书,颇具才学,处事果决。”(《旧唐书》)
不料,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(库车)效力,在胡城南门当守卒。胡城百姓总是能看到这个别样的风景:南门城楼里有一老一小昼夜守门。
不过,其外祖父有读书的嗜好,曾博览典籍,尤善文笔,经常带外孙一起赋诗诵辞。封常清三十岁那年,外祖父去世,孤身一人的封常清仍贫困交加。
当他看见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(胡人)麾下的一名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行时,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,十分羡慕。于是,他就到夫蒙灵詧帐下当兵,还毛遂自荐想成为高仙芝的侍从。
高仙芝觉得很惊奇,就亲自主持面试,但当见到封常清后大失所望,没录取,因为封常清的形象十分差:身材细瘦、斜眼、脚短跛足。
但次日,封常清再次递交自己的申请书。高仙芝见他这么执着,就找个借口说:“侍从已招够了,暂时不选录了。”
这下惹恼了封常清,大声喊道:“我仰慕您的高义,愿意侍奉您,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,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?看容貌录用人,会把子羽看错,您还是考虑一下吧。”
最后高仙芝还是没“录用”他。
封常清就天天到门口守候,最后高仙芝实在没办法,只好招他为侍从。
当上高仙芝的侍从后,封常清并没有放弃锻炼自己,逐渐成为高的得力助手。
据《旧唐书》载:“封常清慕仙芝高义,"愿事鞭髻’,仙芝不纳。常清日候仙芝出人,不离其门,凡数十日,仙芝不得已,留之。”
天宝初年,达奚各部叛乱,李隆基下诏夫蒙灵詧平叛。
夫蒙灵詧命高仙芝率两千名精锐骑兵追击敌军,最终在绫岭下追上人困马乏的达奚部,达奚部除了被杀死的几乎全被唐军俘虏。
高仙芝将写捷报的任务交给封常清,谁知封常清早就私下写好了。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、泉水、驻军地点、胜敌的情况和战术,条理分明,完整地表达了高仙芝心里想说的。
高仙芝读完封常清的捷报后,暗暗吃惊,随即原封不动地采纳。
回到军营后,主帅夫蒙灵詧亲自迎接高仙芝等人,旁边的判官刘眺、独孤峻等争着问高仙芝:“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?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?”
高仙芝答道:“是我的侍从封常清。”
刘眺等人随即礼让封常清坐下交谈,之后都认为他是难得的奇才。
自此,封常清的名气逐渐传开。以击败达奚之功,出任叠州戍主,还任判官。
之后,又先后立功,历任镇将、果毅、折冲。
天宝六年(747年),封常清随高仙芝破小勃律,累以军功,仙芝授其为节度判官。仙芝每出征讨,常为留后,深得仙芝信任。封常清不仅性情勤俭,《旧唐书》载“每出征或乘骤,私马不过一两匹”,且处理军务赏罚严明。
高仙芝乳母子郑德诊为郎将,仙芝待之如兄弟。郑德诊骄横淫逸,威行军中。常清判其死罪,以肃军政。仙芝妻及乳母号哭求救,而仙芝遂不询私阻挠常清。于是“军中畏之惕息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
可见,封常清能治军政,也因为高仙芝不以私亲挠法。
在随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后,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,封常清被封为为庆王府录事参军,不久又加朝散大夫。
以后,每次出征高仙芝都会让封常清留守营中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,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当时正好在京城。
他又一次毛遂自荐,并向玄宗保证:“臣请走马诣东京(洛阳),开府库,募骁勇,计日取逆胡之首以献阙下!”
正六神无主的李隆基随即任命封常清为范阳、平卢节度使,十天内在洛阳要招募兵士六万,并驻守在断河阳桥。
同时,玄宗又下诏宗室荣王李琬为元帅、高仙芝为副元帅、太监边令诚监军,在长安招募十一万兵士,准备东征。
不料,这次好运没有降临经验老到的封常清。
安禄山攻下荥阳后,一路凯歌,破武牢、败封常清于洛阳。
潼关洛阳一线,是大唐帝国的心脏、朝廷的直辖地。这里的官员多数和京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而封常清之前只不过是个西域边疆大将,一时间难以施展拳脚。
加上当时李隆基已经杨贵妃迷住,而杨国忠又是草包一个,两人恨不得战争早点结束,都主张速战速决,消灭叛军,严令封常清出关迎战。
两人的心情可以理解,可问题是当时关中唐军已经很久没经历实战了,最多只能守城,出城迎战蛮族骑兵,简直就是找死。
但李、杨两人硬派大军出战,最终导致失败。
都亭驿一战,封常清又败,率残兵退平陕郡,连夜飞书请高仙芝力守潼关,修茸城池,“贼至,不得入而去。”
实际上,封常清退守潼关的战略非常正确,假如该计划顺利实施,安禄山的叛军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溃散。
但玄宗最后却听信谗言,先后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,无异于自毁长城,军心的动摇,对延长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。常清临死之前,吐心陛下:“臣死之后,望陛下不轻此贼,无忘臣言,则冀社樱复安,逆胡败覆,臣之所愿毕矣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大唐的眷恋之情。
而张巡是天高皇帝远,不受别人节制,自己可以独断,当然张巡的统领能力、军事谋略也是很出色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