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会读书别的啥也不会。”
“生活自理能力太差。”
(资料图)
“996社畜只能靠外卖过活。”
你是否也还对年轻人抱有诸如此类的印象?
有些年轻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
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下厨房
然而据
《后浪研究所:2022年轻人下厨报告》显示,在受访的806位“80后”至“00后”年轻人中,超过七成选择自己做饭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
直面自己并不精湛的厨艺
抗住“996”的疲惫与压力
不惧失败地掂起锅,拿起勺……
那么如今会自己下厨的年轻人在一周里
都会烹饪哪些类别的饭菜呢?
我们设计了问卷,分别在bilibili、小红书、豆瓣三个平台进行调研——
从星期一到星期天
从“没做饭”到做了主食配菜
从熬制汤品到尝试甜品小吃
……
我们以153份调研结果的数据为基础
将其进行了可听化设计与处理
最终汇集出了他们的一周食“谱”
在这段旋律里,我们希望以不同的音色让大家感受到每类食物的特点。
在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每一天里,食物们在当天被越多的人“翻牌子”烹调,那么它所对应的乐器在这一天的声音便会越高昂嘹亮;反之,被越多人“冷落”声音就会越浑厚低沉。
注:音调的编曲逻辑
所有的乐器从“星期一”同步开始演奏,每个食物每一天的“音调”由其数据在折线图上的落点决定。以C大调为基础,从0%开始数起,食物在这一天的占比每增加5%,便增加一个全音音高。也就是说,数据落点在0%~5%之间,音高为C(do);落点在5%~10%之间,音高为D(re),以此类推。
在该曲中,所有“食物”的响度保持一致。
而相应的,每种“食物”在当天声音长短的原则与上文相一致,被烹饪的频率越高,音长越长。
在周一到周五期间,作为对于基础生存需要似乎没那么必须的汤、甜品、小吃的“声音”短促且难以捕捉,彰显出工作日的紧张与繁忙,人们无暇顾及到这几样食物。
而到了周六、周天,在工作日的“小透明”们,存在感明显增加。有了时间富裕的底气,人们不满足于糊弄个温饱了,味觉的享受被提上日程,连带着食物们“歌唱”的声音都悠扬了许多~
注:音长的编曲逻辑
每种食物在当天的“音长”取决于其数据在条形图里的长短。以四四拍为基础,从0%开始数起,每增加10%的长度便延长半拍的音长。长度在0%~10%之间的为半拍,在10%~20%之间的为1拍,以此类推。
让我们以0.5倍速来听一下,每种食物在旋律里的具体表现吧!
嘘,听,发现了吗?
这个音频相较于最开始的音频,除了速度变慢
似乎还少了些什么东西
没错,少了架子鼓的声音
在这七天食“谱”中,“没有亲手烹饪”作为一种“不和谐”的元素,被我们单独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可听化的制作。
当“食物”们按照自己的节奏“走完”七天时,“没做饭”则在旋律里反复着自己的一周,贯穿旋律的始终,表达了无论何时总有人会选择花钱购买饭菜的概念。
值得一提的是,架子鼓在乐曲中总是作为音乐的“脊梁”出现。无论如何,依靠他人的厨艺解决饮食也早已是构成我们生活的,切切实实的一部分。
注:鼓点的编曲逻辑
当“没做饭”的数据在当天>=10%但<20%时,其音色为架子鼓鼓组中的底鼓,当数据>=20%但<30%时为鼓组中的镲片,>=30%但<40%时为闭镲,当>=40%时为开镲,每一天的音长均为1拍。
由于生疏的手艺和匮乏的烹饪知识,
年轻人们在尝试自己做饭的时候
总是会闹出不少“乌龙”——
在微波炉里“爆炸”的蒸蛋
没控制好火候而变成焦炭的食材
总是把握不住的调味
……
他们自嘲这简直就是在“炸”厨房。
有时忙碌了一天,可能也吃不上什么像样的东西。但就像这段“七天食谱”所呈现出的旋律一般,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的混乱与不协调,也有“放弃吧,点个外卖”的想法时刻徘徊在脑海。
但最终,吃到了什么或许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,这些年轻人通过亲自下厨所找回的那份,曾经遗失了的生活。
标签: